崇信:擦亮乡村“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9 10:57:00    

崇信县坚持全域治理,分类打造,一体推进,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打造黄土高原最美乡村大观园,实现了由表及里、神形兼备、从清洁村庄到和美乡村的蝶变。

崇信县构建县、乡、村、社四级联动责任体系,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将79个行政村划分为410个微网格,实现定格、定人、定责全域覆盖。设立财政衔接资金专项奖补,以奖促干、多干多补,先后投入资金15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涵盖农村垃圾、污水、卫生厕所、村容村貌、面源污染治理等5大类28项。开展治乱象、拆违建、改风貌专项行动,组建300余支党员先锋队与群众志愿队,累计拆除违法危残建筑5500户(处),清理残垣断壁5.2万米、垃圾杂物3万余吨,整治乱搭乱建杆线550多处,彻底破解乡村“视觉污染”顽疾。全力推进“无废乡村”建设,建成10个秸秆加工中心、5条有机肥生产线、12个农膜回收站点及6处尾菜处理设施,构建起收集-处理-利用全链条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施基础设施提档工程,建成11座垃圾处理场(中转站)、6座污水处理厂(站),硬化村组道路500余公里,修建便民涵桥120余座。因地制宜打造220余处口袋公园与微地形景观,让乡村振兴成果普惠群众。秉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完成6000余户农房风貌改造,打造1200余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激活1700多孔废弃窑洞发展生态红牛养殖,建成7条窑洞养殖示范带。培育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实现古窑洞变身“金窝窝”。严守传统民居红门盖瓦、青砖黛瓦的风貌,打造12条生态景观廊道,栽植乡土树种30余万株,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成功创建4个省级森林小镇、7个国家森林乡村,实施“鲜花扮村”工程,种植月季、万寿菊等花卉13万平方米,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诗意栖居环境。(记者 梁明韬)

相关文章
  • 在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团结社区,这片4.7平方公里的城郊家园里,29个居民小区与18处平房区错落有致,共有3320户居民。面对老年人口多、低收入群体比例高的现实,这个社区通过创新实践,成功蜕变为一个广受赞誉的幸福家园。为巩固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走
  • 2025年以来,团结巷社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通过巧用“四张网”,织密基层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绘就出一幅和谐稳定的“好枫景” 。党建引领,织密“组织网”。社区始终坚持做优服务、做新方法、做实治理,建设基层治理“微网阵地”,解决居民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难心事
  • “以前最怕半夜电话铃响,不是租客忘带钥匙,就是外卖员进不了门。”近日,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东升西街68号楼安装了智能门禁系统,该系统的启用不仅使年逾七旬的房东吴氏夫妇告别常年“人工守门”的辛劳,也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社区管理精准化,切实提升安全系数与治理效能,成为基层智慧治理的生动范例。原来,过去为了兼
  • 古城乡位于金塔县中部,既是远近闻名的制种大乡,也是全县农田灌溉条件最困难的乡镇。近三年,全乡年均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百余起,其中制种、水事纠纷占比近半。面对复杂的治理挑战,古城乡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主动创稳要求,紧扣“四个实战化”目标,探索形成“12345”基层治理工作法,连续5
  • 经济日报北京8月23日讯(记者冯其予)在近日召开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说,近年来,农村电商创业持续活跃。目前,全国已累计举办14期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大讲堂,为近30万人次提供电商公益培训。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农村网商数已超过1950万家,同比增长6.4%。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