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降温的暖意
——读《怀念在莒县“通腿儿”》感怀
张明泉
看完临沂市兰山区文联主席张正直同志的文章,不由顿觉浑身也充满了暖意。
作者以朴素的文字托起了岁月深处三个细节,如三束微光穿透了时光的雾霭,照见了一个贫困少年学艺路上最珍贵的回忆。
何乃磊老师赠予的不单单是素描纸、苹果与被窝的暖意,更是人性之善鲜活的教科书。在功利人际的薄情尘世中,为灵魂留下了一片永不凋谢的温情花园。
一张张素描纸,在匮乏年代是沉甸甸的情意托付。何老师从牙缝里省下纸笔,默默递出时,那声“穷人家的孩子要想成才,真难呀”的轻叹,是洞悉他人窘境的悲悯。这些纸页在少年眼中早已超越物质本身——它们是老师用微薄薪金换来的无声鼓励,如寒夜中的篝火,既暖了冻僵的手,也燃起了少年心中不灭的希冀。如此师恩,恰如大地般深厚无言。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那枚被啃过又悄然替换的苹果,则蕴藏了更为精微的关怀。当何老师拿起背面残缺的苹果却缄默不语,又以自己的苹果填补少年馋嘴的遗憾时,一个“看破不说破”的举动,既呵护了少年脆弱的自尊,又无声传递着理解与包容。那苹果的滋味,是贫困岁月里一颗沉重而甘美的果实,更凝结着一种超越身份的爱:是师者对学生窘迫的体恤,也是成人对孩童天性的宽谅。
雪夜“通腿儿”的暖意,则让师生情升华至父子般的血肉相融。当何老师不由分说将病中的少年拉进自己被窝,一句“都什么时候了”的脱口而出,道尽人间真情在危急时刻的本能流露。窗外风雪肆虐,陋室炉火正红,被窝里两个生命紧靠共享体温——这朴素一幕所辐射的暖流,早已穿透棉絮,融化了人心之间一切世俗坚冰,成为寒夜中最暖的篝火。
何老师最终成为“沂蒙画派创始人”,其艺术成就的根基深扎于他赠与少年的素描纸、苹果与雪夜被窝中的人格土壤。
当艺术在当下常被名利所围困,何老师以生命实践揭示:“艺术只有用人格支撑,才能顶天立地”。
作品的高度总是创作者心灵深度的投影。
岁月流逝,恩师鬓角染霜,作者心中或许存有未能以世俗成就相报的遗憾。但他在字里行间传递的温情,何尝不是一种更深远的延续?
当我们将受过的暖意与善意化为对世界温柔的姿态,那些雪夜里的炭火便未曾熄灭,它在更广漠的人世间传递着光与热。

作者简介:
张明泉,1947年8月生,山东省沂水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会计师。1966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国营山东前进机械厂计划员、核算员、财务科长等职。现任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山东收藏家协会会员、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研究员、《军工文化研究》杂志副主编、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校外指导专家、山东沂蒙军工文化研究室秘书长,临沂市三线军工记忆馆馆长、山东三线军工展览馆总监制。
来源:莒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