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盟突泉县突泉镇团结社区,这片4.7平方公里的城郊家园里,29个居民小区与18处平房区错落有致,共有3320户居民。面对老年人口多、低收入群体比例高的现实,这个社区通过创新实践,成功蜕变为一个广受赞誉的幸福家园。
为巩固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推动“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走深走实,团结社区以“场所常用、活动常办、服务常抓、群众常来”的“四常”行动为核心抓手,精心打造“红团送福”党建品牌,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暖篇章。
场所常用“热”起来
居民心窝“暖”起来
“自从社区有了活动室,现在天天热闹得很!”艺术团的李女士笑着说道。社区一改过去功能区布局零散、使用率低的状况,科学规划出服务大厅、党员议事厅、综合活动室等7类功能区,实现“一室多用”,让每一寸空间都焕发活力。

“浓情过端午 共叙邻里情”团结社区石榴籽邻里文化大集
党员议事厅不仅是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的固定场所,也成为共建单位开展活动的首选地。综合活动室则成为文艺爱好者的乐园,舞蹈队、合唱队的排练声此起彼伏,小剧团的创作热情高涨。社区小广场上,老人带娃嬉戏,居民健身锻炼,每逢节日,文艺演出更是精彩纷呈。
从“门可罗雀”到“人来人往”,昔日冷清的空间如今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一处功能区都物尽其用,真正成为居民办事、娱乐、交流的“暖心港湾”,为社区服务提供了坚实的阵地支撑。
活动常办“多”起来
居民情谊“厚”起来
“社区活动越来越多,我们老年人的日子也充实了!”刚参加完健康讲座的吕先生竖起大拇指,手里还攥着志愿者递来的健康手册。

开展春联送暖入社区活动
团结社区以“红团送福”品牌为引领,结合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让居民在欢声笑语中增进情谊,营造出祥和浓厚的社区氛围。依托“红旗讲堂”,社区开展终身教育,为待业青年提供技能培训,为中老年人开设健康讲座,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截至目前,社区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40余场。活动多了,人就聚拢了。居民参与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在互动交流中拉近了距离,社区真正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归属感的“大家庭”。
服务常抓“动”起来
居民幸福“涨”起来
“多亏社区帮我办了低保,日子才有了盼头。”居民李金香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过去,社区服务事项繁杂,居民办事常常“跑冤枉路”。如今,在“红团送福”的指引下,15名专职网格员主动下沉网格,84名兼职网格员联动服务400余次,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居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用邻里间的熟络与热心,架起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团结社区举行妇女“巧舌团”表彰活动
妇女“巧舌团”走家串户,化解邻里矛盾;周边“社工团”提供理疗、助餐等贴心服务;共建“亲友团”的党员主动结对帮扶困难家庭。服务模式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上门”,效率显著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节节攀升。“红团送福”送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希望。
群众常来“活”起来
居民参与“热”起来
“小区电动车充电的问题,咱们自己议、自己解决!”在一次邻里议事会上,居民踊跃发言,积极建言。
曾经,社区事务多是“干部干、群众看”。如今,居民已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通过邻里议事会,老旧小区改造、充电桩规划等40多个民生难题得以协商解决。为激发居民参与热情,社区还建立了居民积分制度: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获取积分,可凭积分在辖区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团结社区邻里议事会
这一制度有效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促使大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了“社区事大家管、大家办、大家享”的良好治理局面。
如今的团结社区,场所里有温度,服务中有真情,活动里有欢乐,居民心中有力量。在持续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的过程中,“四常”行动与“红团送福”品牌的深度融合,不仅让这个城郊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写下了温暖而生动的注脚。
通讯员: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