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快充、大容量电池后,手机续航竞赛下半场开始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6:57:00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技术解析】最近手机圈有个消息挺有意思:真我官方预告,即将发布一款搭载15000mAh电池的概念手机。虽然这台机器大概率不会量产,但光是这个数字就足够让人咂舌——这已经快赶上一些小型充电宝的容量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概念归概念,真要塞进一台轻薄手机里,还得考虑厚度、重量、散热和安全性。但这个信号很明确:在百瓦快充已经普及、6000mAh+电池遍地走的今天,厂商们对“续航”的探索,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从“充电5分钟,刷剧两小时”到“重度使用一整天”,手机的续航体验这几年提升得肉眼可见。可当大电池和快充逐渐成为标配,甚至有些机型开始“卷”到7000mAh以上,大家也开始好奇:接下来,手机续航还能怎么玩?

1 从“堆电池”到“管电池”

过去几年,提升续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电池。5000mAh不够?那就上6000、7000,甚至更高。比如昨晚发布的vivo Y500,就直接把电池干到了8200mAh,配合90W快充,即使重度使用也能撑过一天。

更夸张的是,它还支持IP69+/IP69/IP68三重满级防水,意味着哪怕泡水、高压冲洗也不怕,对电池和整机的密封性、材料稳定性要求更高。这种“大电池+强防护”的组合,其实也反映出一个趋势:用户不再只关心“能用多久”,更在意“在各种环境下能不能稳定用”。

但电池不是无限能加的。再大的容量,也得考虑手感、散热和机身厚度。于是,厂商们的思路也在变:与其一味堆硬件,不如让系统更聪明地用电。

比如现在不少手机都加入了“智能充电”功能,能根据你的作息习惯,在夜间慢充保护电池健康,白天则快速补电。后台调度也更精细了,哪些App该冻结、哪些服务可以延迟唤醒,系统会动态判断。这些看不见的优化,其实比多塞500mAh更能延长实际使用时间。

2 快充协议大一统

说到充电,还有一个变化很多人可能没太注意:快充协议正在走向统一。

以前是“一家一个标准”:华为有SCP,OPPO有VOOC,小米有澎湃秒充协议,vivo有FlashCharge……结果就是,换台手机就得换充电头,借别人的充电器还充不快。

但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机品牌开始支持UFCS、PPS这样的公有协议。简单说,就是不同品牌的手机和充电器,只要都支持UFCS、PPS,就能实现快充。

目前,华为、OPPO、vivo、荣耀、小米等主流厂商都已经接入,部分新机型甚至默认标配兼容多协议的充电头。这意味着,未来你拿一个充电器,可能就能给全家人的手机都快充,再也不用为了“谁的充电头充得快”而争执了。

这种“互联互通”的趋势,本质上也是一种续航体验的升级——不是让手机更耐用电,而是让充电变得更方便、更无感。

OPPO Find X9系列即将支持55W PPS快充

3 续航的尽头,是“无感用电”

其实回头想想,我们真正焦虑的,从来不是“电量100%到0%能用多久”,而是“会不会突然没电”“充得方不方便”“用久了电池衰不衰”。

所以未来的续航竞争,可能不再是“谁的数字更大”,而是谁能更好地解决这些实际痛点。

比如,通过AI预测你的使用习惯,自动调节性能和后台;通过更开放的快充协议,让充电像连Wi-Fi一样方便;通过新材料和新封装技术,让大电池不再厚重、更耐用。

甚至,手机未来可能不只是“用电设备”,还能成为你数字生活里的“能源中转站”——给耳机、手表反向充电,甚至在户外应急时给其他设备供电。

4 写在最后

真我那个15000mAh的概念机,更像是一个信号弹:厂商们对续航的探索,远没到终点。

当参数竞赛逐渐进入深水区,真正的较量,已经开始转向体验、协同和长期使用价值。也许再过一两年,我们回头看,会发现现在的“大电池+快充”只是续航进化的上半场。

而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104030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