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丨经验种地→数据种地 多地科技赋能助力粮食丰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1:40:00    

眼下,全国粮食生产进入关键期,各地抢抓农时,科技赋能,为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当前,各地冬小麦陆续进入灌浆期。今年,河北冬小麦种植面积3300多万亩,在邯郸,当地建设的智能田间监测站,实现了从“经验种地”到“数据种地”的转变。农技人员通过数据化平台显示的苗情、墒情等信息,为种植户提供精准的“一喷三防”作业指导。江苏3600多万亩冬小麦进入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在东台,依托智慧化农场服务平台,农户对小麦虫情实时监测,实现统防统治,目前全市已投入400多台无人植保机开展飞防作业。在山西河津,植保无人机安装了双离心喷头,使药液雾化更细,有利于小麦叶片吸收。

东北玉米等农作物播种进入高峰。眼下,吉林省玉米播种已过半,在通榆,搭载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来回奔忙。今年,通榆大面积推广精准密植技术,提升玉米成活率。在黑龙江富裕县,当地采用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提高作物产量,全省玉米、大豆等旱田农作物的播种已超4900万亩。

南方水稻移栽加快推进。重庆荣昌、四川达州等地,大力推广机械化插秧,不仅大幅提升作业效率,还让秧苗的株距、行距更加规范,有利于秧苗后期的通风、采光和生长。云南红河今年新引进的超级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移栽,相比于传统水稻品种,超级杂交水稻穗大粒多,有较强的抗倒伏性,能有效提升水稻产量。江西南昌把水稻秸秆加工成可降解的肥料,用于秧苗培育,既绿色环保还降低了育秧成本,培育出的秧苗也更加粗壮。目前,江西全省早稻播栽面积超过1800万亩。

编辑:郑健龙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
  • 当前正值防汛关键期,上党区紧盯水利工程安全、山洪灾害防御等关键环节,全面压实防汛责任。一线人员加密巡查值守,防汛物资储备到位,预警响应机制高效运转,确保安全度汛。筑牢防汛安全屏障,水库是第一道防线。上党区陶清河水库工作人员每日至少进行两次堤坝徒步巡查,重点检查坝体是否有渗水点、管涌,排水沟是否堵塞,
  • 驻马店网讯(记者 刘永奇 通讯员 周子翔 周金高)7月1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首席、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少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团队首席、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瑞芝,河南农业大学王群教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霞,中
  • 一、建筑施工伤害之高处坠落1、高处作业高处作业指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2、高处坠落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事故发生往往是因为,高处作业的安全设施不齐全,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以及企业未按照规范要求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二、如何预防高处坠
  •   山西日报(记者王秀娟)6月11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对运城市闻喜县裴社镇大泽村2025年度冬小麦—夏玉米“吨半粮”单产提升项目500亩示范田进行了小麦季现场实打实收,收获7.52亩,平均亩产765.76公斤。专家组认为,这一产量远超当前我省和全国冬小麦平均亩产水平,在500亩连片大面积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陈萌萌 通讯员 贾震/文图6月4日,虞城县谷熟镇大王楼村的麦田里,金色麦浪随风起伏,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往来。虞城县城市管理局驻大王楼村第一书记刘绪广与农户们一同忙碌在田间,抢抓农时推进小麦收获工作。“瞧,这小麦长势喜人!”刘绪广站在地头,一边劳作一边介绍。大王楼村农户赵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