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理念和实践离不开法治化内核 专家建议构建软硬法协同的ESG治理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09 09:15:00    

当前,ESG理念已成为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核心工具,在ESG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家认为,ESG的理念和实践离不开法治化的内核,需将法律评价纳入ESG实践,构建软硬法协同、符合中国国情的ESG治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ESG政策在细节化、标准化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但还需借助法律规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首席研究员梁晓晖说。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汪义达认为,ESG三要素内在统一,“G”(公司治理)是基础,决定“E”(环境)和“S”(社会)的落地能力。“未来ESG需向法治化、制度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借助法律制度确立规则,建立统一标准,加强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ESG议题中的话语权。”他说。

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行政法研究所所长成协中看来,软法与硬法存在功能定位、规则特性、实施机制等方面的差异,二者协同形成“软硬法互补”的治理结构——硬法奠定原则性框架,软法细化实施规则。软法在ESG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其核心功能是前置性的行为指引,通过制定行业标准、自律规范等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在实施机制上,软法与硬法形成“事前引导—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协同,同时存在动态转化的可能性,成熟软法可硬化,硬法原则可通过软法延伸。

“当前ESG软法治理需通过构建‘激励为主、强制为辅’的实施机制、推进标准统一化与国际化、强化软硬法衔接、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等路径优化。”成协中说。

业内人士表示,在ESG法治化实践中,应以法律业务补强ESG财务实践。

在声驰ESG国际研究院院长张帅看来,ESG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在当前主流的财务评价框架内亟待加入法律评价版块,以增强其科学性和完整性。通过法学逻辑重构ESG治理框架,以法律方法尤其是程序机制保障实质公平,以法律业务补强ESG财务实践,才能让ESG真正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语言”。

“法律评价和法律程序的优势在于其可验证性和可问责性。”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主任金颖说,证券法律服务领域正是采取法律加财务双轮驱动的模式,由监管部门通过相关指引等软法赋予律师权利并通过备案程序定期进行资质审查,由后者通过出具法律意见书进行法律评价,从而保障该领域的可验证性、可问责性和可救济性。

北京声驰律师事务所ESG顾问、中国铝业集团前总法律顾问胡振杰认为,我国应制定本土ESG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共性基础上保留个性,如将党建、乡村振兴等实践纳入ESG评价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ESG叙事;在评价主体方面,法律机构作为第三方提供专业的法律评价服务,提升ESG报告的公信力。

相关文章
  • 《住房租赁条例》昨天(21日)公布,将自2025年9月15日起施行。此次公布的《住房租赁条例》,涉及规范出租承租活动、规范住房租赁企业行为、规范经纪机构行为、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责任追究等内容。在业内人士看来,《条例》的出台,将更好地规范住房租赁活动,从居住环境、租赁关系、资金安全、权益落地和纠纷解决
  • 2025年7月16日,第二届健康显示大会在瑞物评测室与中关村在线的联合主办下如期启幕。大会联合中国电研威凯公司及多家显示龙头企业,共同修订并发布《显示设备金E护眼认证》规范。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护眼领域,众多品牌与产品凭借先进科技与创新设计脱颖而出——它们始终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打造更健康、更舒适
  • 顶端新闻评论员 秦园园近日,短剧《裁员后我的美女总裁求我复职》因剧情、角色名称与华为、小米相关业务及高管相似度极高,涉嫌“碰瓷”而引发争议。剧中男主角余程冬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名字高度相似,骁米集团对应小米集团,董事长苏柒与小米SU7车型读音相同,甚至还设计了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爆炸的情节。网友犀利点评
  • 6月15日,记者从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为落实《青海省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进一步拓宽全省名、优、特产品的展示展销渠道,扩大产品宣传广度,第26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执委会将在展会期间同步举办第四届5G现场直播“嗨购节”活动,各项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本届直
  • 近日,沈阳市营商环境监督员第五组组长张巍率队,以 “快服务・靠前办”为主题,深入大东区智能网联大厦项目现场,对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创新机制实施成效及企业实际获得感展开专项调研。本次调研采用座谈会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振文,市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