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评论员 秦园园
近日,短剧《裁员后我的美女总裁求我复职》因剧情、角色名称与华为、小米相关业务及高管相似度极高,涉嫌“碰瓷”而引发争议。剧中男主角余程冬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名字高度相似,骁米集团对应小米集团,董事长苏柒与小米SU7车型读音相同,甚至还设计了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爆炸的情节。

网友犀利点评:“小作坊下料就是猛,利用谐音梗碰瓷名人、企业,就不怕惹祸上身?”
从法律层面看,此类影射型碰瓷行为存在诸多法律风险。律师指出,通过谐音、缩写等手法间接映射现实企业,可能涉嫌侵犯商标等知识产权,还可能侵犯相关人物、企业的名誉权。
然而,即便有侵权风险,此类短剧仍层出不穷,原因在于创作者为博流量、赚快钱,将“碰瓷”作为创作捷径,将“流量密码”塞进情节,不仅价值观扭曲,更是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
短剧行业近年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其市场规模已达505亿元,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但繁荣背后,“碰瓷擦边”成常见套路:从影射明星婚恋到模仿知名企业商战,当“走捷径”成为潜规则,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侵蚀行业根基。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这种创作歪风会扭曲行业生态与社会价值观。它传递出投机取巧的错误导向,拉低内容审美与道德底线;助长“流量即正义”的浮躁风气,污染网络空间;尤其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其暗含的急功近利思想,可能埋下认知偏差的隐患。
顶端新闻评论员认为,“碰瓷”得来的流量再汹涌,终究是饮鸩止渴的幻影。短剧创作者当摒弃“唯流量论”的短视思维,守住法律与道德底线,让作品短而不浅、剧有品质;平台审核也不能缺位,需从源头精准拦截擦边内容,而非依赖事后网友举报;相关部门更应强化监管,对查实的侵权行为依法严惩,让“碰瓷者”付出代价。多方合力,才能刹住这股“碰瓷”歪风,让短剧真正以品质之光照亮自身征途。

来源:顶端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