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徐佳和:莫让历史建筑成为展览的背景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6:46:00    

默默伫立在城市各处的工业遗存、历史建筑,有的带着特有的庄严感,有的以华美的外形透露灯火辉煌的过往,它们的存在构成了一部凝固城市记忆的立体史书。近年来,从徐汇滨江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到杨浦的油酷艺术公园,从1862时尚艺术中心到由老白渡煤仓改建而来的艺仓美术馆,一系列建筑改造项目通过艺术展览功能的植入,将“建筑可阅读”的理念推向更深层次的实践。这些空间不仅承载着艺术展览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肌理留痕和空间气息,成为城市文化更新的催化剂。如何让历史建筑本身的“可读性”与展览议题共振,而非沦为空洞苍白的背景板,仍是需要探讨的命题。

周末,在一些新近改造完成的历史空间内连续看了几个展览,却颇有令人费解与惋惜之处,有在玻璃顶棚的展厅里匆忙凌乱地摆上几个玻璃展柜的,地毯下的电线甚至凹凸不平;有在灯光都来不及调试过的所谓展厅内,无序地一概挂上竖轴大画的;有传统龙凤呈现纹样的瓷器大花瓶放置于层层临时隔板间的;有二次元“装置作品”与建筑内部混凝土框架梁胡乱“对话”的……展览内容与改造后的空间不相匹配、彼此之间没有太多逻辑互动关系,难道是艺术空间的数量富裕使一些“滥展”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

城市工业建筑遗存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城市发展史和工业文明的记忆,其粗犷的结构、独特的空间形态——如油罐、厂房、高炉等,为艺术展览提供了天然的叙事背景。成功的工业遗存改造展览,往往将建筑的历史层面理性地转化为策展逻辑的一部分。以龙美术馆(西岸馆)为例,其前身北票煤码头的煤斗卸载桥被保留为入口标志,观众需穿越煤漏斗的阴影才能进入艺术空间。这种空间序列的设计,本质上是对工业遗产“场所精神”的致敬,使展览的体验从物理空间延伸至历史语境。龙美术馆的展览以大尺幅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为多,层高达12米的展厅和多层次的布展方式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比如2025年初的十周年特展中,近600件作品层层叠叠挂满了12米的高墙,仰视俯视多视角的观看,为滚滚向前的全球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审视的契机。

对于艺术空间和展览的互文关系,可以在这些成功案例中寻找

不远处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改建自上海水泥厂,曾经的预均化库以直径87米的穹顶和精密钢结构闻名,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橙色钢架和送料天桥,甚至恢复了上世纪20年代的混凝土肌理。让观众在踏入展厅时,首先清晰地感知到了“工业节奏”——机械的重复性、材料的粗粝感、尺度的压迫性,它们天然地成为展览的“开篇序言”。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就设在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以“共栖”为主题的沉浸式展览利用其巨大的圆形穹顶和工业天窗,让自然光透过半透明屋顶洒入,与装置艺术的动态光影交织,观众在观展时始终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座曾用于混合水泥原料的巨型“搅拌器”中。这种空间与内容的互相激发,让展览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谱出了观众与艺术家的复调对话。

对于艺术空间和展览的互文关系,可以在这些成功案例中寻找

当然,艺术展览是否必须与空间气息相匹配,并非一个绝对的命题,“不匹配”也会具有特殊价值,比如上海的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合作展曾将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置于滨江工业码头,看似“错位”实则暗合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城市基因——这样的展览提示我们:所谓“不匹配”,或许只是更深层匹配的非常规呈现。

历史建筑经过改建再生为艺术空间,实则是城市更新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其中举办的展览,应有与建筑可阅读匹配的品格,唯有建筑与展览形成共生的紧密关系,让空间自己说话,让历史与当代艺术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这样,老建筑才能真正“可阅读”,而非仅仅是被消费的文化符号。

相关文章
  • 青春之城 向新发展在逐梦与归航的交织中,合肥以其独特的青春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工作、定居。几年前,合肥师范学院老师杜正婷、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老师张玉荣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相同的抉择:投身合肥,开启新的生活与事业篇章。他们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职业道路的新探索,更是对合肥这座青春之城蓬勃活
  • 当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正是旅游放松好时节这个小长假当然要出去野啦~~~一起去诸城吧,不负好时光约上三五好友,享受假日惬意~宝藏旅行地还有美食吃喝玩乐就看这里推荐就GO啦!五一观景计划  1打卡恐龙之旅  步入诸城恐龙博物馆,这里宛如一座神秘的恐龙殿堂,陈列着众多珍贵的恐龙化石,民间有“看看神龙,心想事
  • 茂名新城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部署,落实茂名市委“1359”工作思路,聚焦“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坚决扛起区域融合使命,以空间思维破题、产业发展筑基、民生配套赋能,全力打造茂名向东向南靠海发展的“硬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
  • 4月29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2024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披露,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9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8.7分钟;全市74%家庭拥有电动自行车,其中近三成拥有两辆及以上;广州南站年旅客发送量8938万人次,日均24.4万人次,居全国第一;广州跨城
  • 记者今天(4月29日)从深空探测实验室获悉,“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这是全球首次在白天进行的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白天试验时有效回波信号△夜间试验时有效回波信号地月空间卫星进行激光测距相当于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