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丨走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探月之路——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1:55: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题:走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探月之路——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新华社记者宋晨、刘祯

4月1日,“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月球正、背面样品全球首次同时展出,引发公众关注。

探月工程20年来实现了哪些重要突破?未来探月工程还有哪些亮点?新华社记者在展览首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月球正面、背面样品首次同台

问:本次展览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件展品?

答:展览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看到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样品首次同时展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同时近距离对比观看月球正面和背面样品,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嫦娥五号的月壤采自月球正面的“风暴洋”,这里的岩石形成于约20亿年前,是迄今为止人类获取的“最年轻”的月球样本。而嫦娥六号的样品采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这是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能够追溯月球45亿年的演化史,为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提供线索。

当前,针对正背面样品开展的研究已获得一系列原创性科学成果,为人类拓展认知作出了中国贡献,例如发现了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等。未来,我们还将开放更多的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共同开展研究,获得更多科学发现,造福全人类。

月球探测水平与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问:怎样评价我国探月工程的综合实力?

答:我国月球探测起步晚、起点高;实施次数少、成功率高;经费投入少、效益产出多。20年来的工程实践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中,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并首次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鹊桥号中继星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的中继通信,解决了月背与地球通信的世界级难题。

这些成就不仅填补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空白,也代表我国实施探月工程20年来,月球探测水平与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探月工程20年取得系统性成果

问:探月工程20年收获的经验是什么?

答:我们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施、产业带动、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在科学发现方面,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月球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形成了一批月球新元素、新矿物、新现象等一系列原创科学发现,拓宽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使我国月球科学研究水平迈入世界前列。

在技术创新方面,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在电子、材料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国空间技术能力重大跨越、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外,我国建成独具特色的月球探测工程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了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和关键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推动数据成果共享、科学技术共研,广泛开展技术级、载荷级、分系统和多层级国际合作,开创了航天国际合作新局面。

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探月之路

问:您怎样评价我们的探月之路?

答: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高效益月球探测之路,重点在实现了“三不一超”——

一是“指标不降”,探月工程实施20年来,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技术指标始终不降,充分体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经费不超”,坚持“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建立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方案,如嫦娥六号复用五号备份星,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三是“进度不拖”,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路,如期圆满完成对月球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四是“超额完成任务”,如嫦娥二号实现“一探三”的多目标探测,“玉兔号”月球车成为月球上存活最久的人类探测器,远超预期使用寿命。

深空探索永无止境

问:未来中国探月还有哪些新看点?

答:我们在月球探测方面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其中,嫦娥七号预计在2026年前后发射,将对月球南极环境和水冰资源进行勘察探测;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将开展月面科学试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

当前,已开展研制第一台在月球“打砖”的机器。它可以把太阳能聚集起来工作,产生1400至1500度的高温把月壤熔融。这样可以“就地取材”,通过3D打印技术将月壤“打印”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并用于未来建造月球科研站。

相关文章
  • 茂名新城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部署,落实茂名市委“1359”工作思路,聚焦“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坚决扛起区域融合使命,以空间思维破题、产业发展筑基、民生配套赋能,全力打造茂名向东向南靠海发展的“硬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23日,在第137届广交会上,境外采购商在瓷器展区洽谈。新华社记者 邓 华摄第137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展区内,参展商正在演示机器人,吸引众多采购商前来参观。黄泰茗摄(人民图片)4月15日至5月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东广州琶洲会展中心举行。被誉为“
  • 从昔日的“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曾经的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70余年的辉煌历程,是亿万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壮丽篇章。在这条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劳动创造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回望历史,新中国的“创业
  • 文|脑极体现在工厂里的机器人往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品牌。有的来自德国,有的来自日本,还有的来自美国。它们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就像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彼此听不懂对方的指令。如果要执行同一场景的任务,通常需要一定的调试成本,且协同效率也不够高。而开源鸿蒙为机器人操作系统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2025年
  • 中新经纬4月29日电 (龚宸芫)“当前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区域汽车后市场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相关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中国汽车后市场企业将迎来品牌出海的黄金窗口期。”在28日举行的中国汽车后市场“品牌出海”新闻发布会暨车界春晚启动大会及高峰论坛发布会上,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博览会副总经理李琳琳表示。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