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老中医刘士杰行医56载,以古方创新疗法——守望传承待后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1:44:00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72岁的老中医刘士杰常用这句典籍金句来总结中医医理。从10岁通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到如今年逾古稀仍坚持坐诊,他用56年光阴将家传中医技艺淬炼成守护百姓健康的“生命密码”,更以创新疗法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患者。

家学渊源

从赤脚医生到中医殿堂

上个世纪50年代,刘士杰出生在莱州一个中医世家。他自幼浸润于药香与典籍之中,幼年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日夜翻看祖传的草本,10岁时已经通读了多本中医典籍。11岁那年,他和表哥正式开始跟随舅舅学习中医医术,跟师过程中接触了各类患者,让他逐渐对古典医籍中的基本疗法有了最直观的感受。16岁时,舅舅告诉刘士杰:“我教的够你看一些常见病了。”刘士杰便去参加了赤脚医生学习班,半年后开始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行走乡间,用针灸草药为村民缓解病痛。

19岁那年,一门心思要提升医术的他应征入伍,23岁被部队选送至山东中医学院深造。在校园里,除了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图书馆,从古籍善本到现代医论无不涉猎。结束课程回到烟台后,他依旧坚持“啃”完了烟台市图书馆所有的中医藏书。至今,50多年过去了,他最离不开的还是中医书,家里除了藏存的草本,还有各个年代的中医书籍,无论身在诊所还是在家里,他一得空便会翻一翻。

“很多创新疗法,都是医者翻阅古籍经典时受到启发而发明的。我们的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各种角度、各种疗法都能从中习得,所以做中医就要不断地学习。”刘士杰说,从一名赤脚医生到解放军第407医院中医师,从退休到如今坚持坐诊,他除了揣摩医书外,还四处学习,提升自身诊疗水平。

守正创新

古方焕新治愈疑难杂症

“说中医药见效慢,是大家对中医最大的误解。”刘士杰说,中医曾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被误解被忽略,以至于很多高超的中医诊疗技术失传了。而他行医半世纪,一直希望能够为中医正名。“中医在看急症方面其实有着神奇疗效,譬如胃石症,我治疗过很多患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怀孕八个月的孕妇吃了柿子突发胃石症,当时疼得满地打滚。我根据她的症状开了一副药,喝完药将结石化了排出去,很快就好了,免去了手术的痛苦。所以,中医考验的是医者的技术水平——医师水平高,辨症准确、开方精准,对付很多急症见效就会很快。”

为了使中医药的作用更好地显现,刘士杰一直比较重视新理论、新疗法的应用,以此治疗一些疑难杂症。46年前,刘士杰偶然获得一次听报告会的机会,在那次听讲中他系统研究了全息生物学理论,用他的话是“越听越开窍”,这为他创造性应用全息疗法与中医药针剂相结合给药方式奠定了基础。“当时,我母亲患上了三叉神经痛,这个病疼起来堪称‘天下第一疼’,很多患者疼得想自杀。不少人的病史甚至长达三四十年,十分折磨人。当我学习了全息疗法后,便提出了中医全息疗法,用中药针剂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不错,让很多患者减轻了痛苦。”刘士杰说,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久坐人群越来越多,患上颈椎盘突出、腰椎盘突出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他又将此疗法逐渐应用到血管神经性头痛、颈腰椎椎间盘突出、网球肘等疾病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悬壶济世

盼政策春风催发杏林新芽

退休前,他是解放军第407医院门诊部主任。退休时,他方察觉自己的医术正是成熟之时,不想浪费一身所学,便继续开诊所治疗患者。如今,退休20年,他在芝罘区二马路上开诊所也有20年了。他时常回忆从医最开始的那段时光:背着一根针、一把草做赤脚医生,谁家有患者随时上门诊疗;开一副药只要几毛钱、甚至几分钱……

“医术不该成为生意,医疗风气应该正一正。”面对近年来中医传承的困境,他说,“只有在中医这行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才能继承中医绝学,仅仅读完本科、研究生还远远不够,要多实践多临症。院校培养中医人才应该重临床轻论文,系统挖掘古籍、改革教育,吃透中医精髓,才能够传承下去。”

尽管忧心忡忡,这位老医者仍怀抱希望。他建议,建立一套单独、系统的区别于西医的中医人才培养方案,呼吁院校增设“经典临床实践课”,让学生早跟诊、多临症。更期待政策扶持民间师承,让扎根基层的中医“土专家”获得认可。说话间,他轻抚医典扉页上祖辈的批注,目光灼灼:“这些字迹传了六代人,只要后人肯潜心钻研,中医定会再现光芒。”如今,刘大夫仍坚持每日接诊、带徒授业。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强调加强典籍研究利用与人才培养。刘大夫的坚守与呼吁,正是基层中医传承困境与希望的缩影。

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

责编:秦菲

相关文章
  •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72岁的老中医刘士杰常用这句典籍金句来总结中医医理。从10岁通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到如今年逾古稀仍坚持坐诊,他用56年光阴将家传中医技艺淬炼成守护百姓健康的“生命密码”,更以创新疗法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患者。家学渊源从赤脚医生到中医殿堂上个世纪50年代,刘
  •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人工智能的春风席卷各大领域,医疗行业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各地多家医院纷纷引入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并通过本地化部署将其应用于临床、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多个场景。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
  •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胡誉 秦璐)5月6日,是第27个世界哮喘日,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以“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哮喘患者”为主题开展公益科普宣传、义诊、社区互动活动,吸引众多患者及家属参与。“规范治疗是控制哮喘的关键。”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 阳光讯(廖小艺 蒋立邦 记者 李希)“县人民医院的大夫不仅给我看了病,还给我存了他们自己制作的科普视频,犯病了咋处理、拨打哪些电话里头都说了,体贴的很啊!”最近,在留坝县的村组街道、户下院场,一支支医疗服务队,正不断用脚步铺就医疗服务的全域网。在镇中心卫生院,义诊团队的医务人员一到便上岗,为前来看病
  •   山西晚报讯(记者 张梦莹 实习生 武春晶)“特别感谢他们,要不是他们,我现在可能还在忍受着伤口的一次次破溃。”近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收到来自患者张女士的锦旗,感谢其为自己解决了病痛。  原来,在两年前,张女士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一年半后发现囊袋处皮肤小片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