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你知道吗?一支疫苗从生产上市到接种到人体,要经历从生产企业到省、市、县级疾控中心,再到接种单位的储存和运输过程,可能会耗时数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疫苗保存在特定温度范围内。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温度变化非常大,疫苗一旦失去冷链的保护,则可能导致疫苗有效性降低,甚至带来安全风险。
那么,温度究竟如何影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确保疫苗全程冷链安全?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疫苗为何需要保存在
特定温度环境中?
当我们去接种疫苗时,通常会发现疫苗是从冰箱中取出的。疫苗是一种人工制备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制作原料通常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这些病原体经过人工减毒、灭活处理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后,失去了使人体致病的能力,但保留了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这些刺激成分主要由蛋白质、类脂或多糖等组成的复合物构成,长时间的高温、光照等都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多糖降解,从而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或失效,因此为了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应将疫苗保存在特定温度环境中。
大多数疫苗需要在2-8℃的环境中保存,如我们熟悉的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等。还有一些疫苗,如口服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则需要在冷冻条件下保存。
如何确保疫苗全程冷链安全?
为了保障疫苗“不断链”,《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均明确规定了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的冷链管理要求。我国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均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冷链系统,多措并举保障疫苗全程冷链。

冷链设备控温度
疫苗从出厂到接种,全程都“住”在专业的冷链设备里。生产企业、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等都配置了疫苗专用的冷库、冷藏车或冰箱等储存和运输设备,这些设备就像给疫苗打造了一条“恒温高速公路”,确保每一支疫苗都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安全运输和储存。

温度监测不断线
疾控机构、接种单位通过温度计或自动温度监测设备对疫苗储存、运输的冷链设备进行定时温度监测、记录,就像给疫苗配备了24小时在线的“温度保镖”,一旦出现异常都会立即报警,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确保疫苗始终处于安全温度范围内。

定期检查守安全
每支疫苗都要接受严格的“健康体检”。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接收疫苗时会仔细核对运输温度记录,确保疫苗储存运输温度正常。储存期间每天进行至少2次“体温检查”,确保储存环境的温度和存放状态达标。对于包装无法识别、储存温度不符合要求、超过有效期的疫苗,会及时进行报废和销毁处理,确保接种的每一支疫苗安全有效。

疫苗储存运输中发生温度偏差
会有哪些影响?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疫苗对温度敏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常温下会立即失效。在疫苗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因装卸、存放、取用疫苗时开关冷藏车、冷库、冰箱门等造成监测温度短时间超出规定温度的,不会对疫苗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规定,疫苗生产企业应当评估疫苗储存、运输过程中出入库、装卸等常规操作产生的温度偏差对疫苗质量的影响及可接收的条件。符合接收条件的,应当接收疫苗。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还可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的疫苗储运温度异常现场评估原则,对装卸、存放、取用疫苗时开关冷藏车、冷库、冰箱门等造成监测温度短时间超出规定温度的情况,结合疫苗热稳定性试验结果和现场实际情况,开展现场评估。
在特殊情况下,如停电、储存运输设备发生故障,造成温度异常的,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及时启动重大偏差或次要偏差处理流程,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并将评估报告提交给相应单位。经评估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的,可继续使用。经评估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应当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销毁。/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