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岁月的长河中曾拥有诸多名称。从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泺”,到广为人知的“历下”“历城”“齐州”,每一个名称都见证了济南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迁。然而,在济南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过往——古时济南还曾以“乐安”之名存在过十几年,这段历史虽短暂,却在济南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济南之名的演变源远流长。“泺”作为济南最早的文字记载,源于《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这里的“泺”指的便是泺水,它是济南泉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济南早期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济南有了“泺邑”之称。随着历史的演进,“历下”之名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历下已成为军事和商业重镇,《史记》中就多有关于历下、历城的记载。“齐州”则是在隋唐时期被广泛使用,《元和郡县图志》对当时齐州的地理、人文等情况均有详细记录。这些名称的更迭,反映出济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变化。
“乐安”这一称谓的出现,与西汉末年的历史风云紧密相连。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济南人王莽凭借外戚势力逐渐掌握朝政大权,并于公元9年建立新朝,登上皇帝宝座。王莽建立新朝后,推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行政建制和政区地名的全面变更。谭其骧先生在《新莽职方考》中详细考证了王莽大改地名的相关情况,指出王莽改地名大多发生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

王莽改变政区地名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把原地名改为带“亭”字的地名,“以应符命文也”。这种做法源于他对符命学说的推崇,试图通过更改地名来顺应所谓的天命,以证明新朝政权的合法性。其二,将原地名改为带有治、安、宁、平、顺等字的地名,以寻求心理平衡。他将自己的老家济南郡改为乐安郡,《汉书·地理志》注中记载:“乐安郡,汉济南郡。旧领县十四:东平陵、邹平……历城……仍旧名。”在王莽看来,以“乐安”为名,能够寄托他希望老家济南快乐平安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暗含着对天下安定的期许。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将原来的乐安郡改成了济南郡(领县十二,略),这种地名的互换,在当时并非个例,而是王莽大规模地名改革的一部分。其三,王莽以善、美、信、睦、昌等字改名,试图通过这些美好的字眼粉饰太平,营造出天下大治的景象。
当时,王莽的改名之风席卷全国,郡县易名者十之七八。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末年全国共有103个郡国,王莽改了其中75个,占比高达73%;县级行政区1587个,被改名的达730个,占46%。此外,他还新设了638个郡、县,使得新的郡、县名称占原有郡、县总数的85%以上。在山东地区,17个郡国有8个被更名,县一级的地名变更更是占据绝大多数。除了将济南郡改名乐安郡外,王莽还把泰山郡刚县改成柔县,即墨改成即善等。这些地名的更改,不仅打乱了原有的行政区划和地名体系,也给当时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王莽的改名行动极为频繁,常常朝令夕改,“岁复变更,一郡至易五名,而复还其故”。这种混乱的改名方式让百姓和官员都无所适从,人们根本记不住新的地名。以至于朝廷每次下达诏书,都不得不“辄系其故名”,在诏书中注明原来的地名。甚至出现了如“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这样可笑的加注文字。可笑的是,他把无锡改为了“有锡”。“无锡”一般以唐代陆羽的说法较为普遍。他在《惠山寺记》中说:“(惠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故名锡山。汉兴,锡方殚,遂创无锡县。”而据《无锡县志》载:“治西锡山,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而竭,因置无锡县。新莽时,锡复出,因改县为有锡。”应当指出,王莽改称“有锡”是真,说“锡复出”就有点神乎其神了。更有甚者,王莽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改名行为严重激怒了匈奴,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战争,给边疆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进一步加剧了新朝的统治危机。

新朝的统治在内外交困中迅速走向崩溃。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平定天下之后,对王莽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王莽划定的乐安和济南的称谓倒了过来,把乐安恢复为济南,把王莽命名的济南恢复为乐安。刘秀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王莽改革的否定,也让济南重新恢复了原有的名称,结束了“乐安”这一短暂而特殊的历史称谓。
王莽热衷于改名,并非毫无缘由。按他的说法,“制定则天下自平”,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包括地名的变更,来实现自己理想中的太平盛世。然而,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说:“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斯言诚哉。王莽的改革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忽视了社会现实和民众的需求,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新朝也迅速走向灭亡。
“乐安”作为济南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称谓,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这段历史不仅是济南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段特殊记忆,更是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来源:“别说学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