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机器人跑马拉松,人类陪跑员的存在究竟有何深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9:37:00    

我们经常开玩笑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这样才能看到机器人的真实水平

机器人运动会

是在不断挑战

机器人机械结构

材料应用

人工智能等

多种性能的极限

前不久,一场在北京市举办的特殊比赛,吸引了众多网友目光。有网友惊叹:“电影里都没演过的场景,竟然被我看到了。”

比赛期间,众多网友带着好奇参与了“机器人马拉松”的热门话题讨论。“机器人怎么跑马拉松?”“机器人和人一起跑是什么神奇画面?”

不少网友关注到,本次参赛的机器人的“高矮胖瘦”各不相同。根据赛制要求,参赛机器人应具备人形外观,可以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等动作。机器人以赛队的形式参赛,每支队伍配有工程师、操作手等保障人员,比赛期间也允许换电和换机器人。

在比赛中,有机器人摔倒,也有机器人需要充电休息一会儿,但都没减弱网友对它们的喜爱。比赛中,还有不少观赛市民喊着“加油”给机器人选手鼓劲。

2025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场上,一幕奇异画面引发全民热议:人类选手与双足机器人并肩起跑,但每个机器人身后总跟着一位满头大汗的工程师——他们时而举着遥控器,时而搬运电池箱,甚至在机器人“头掉了”时手忙脚乱地重新安装。这场“人机共跑”的盛宴背后,人类陪跑员的存在究竟是技术无奈,还是另有深意?

一、陪跑员的三重身份:从“应急医生”到“能量补给站”

1. 硬件“急诊科医生”

现场急救案例:

清华大学战队机器人“天工Ultra”在18公里处因关节过热停摆,陪跑工程师用液氮喷罐紧急降温,同时更换散热模块,仅用3分钟就让机器人重新起跑。

技术痛点:

当前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在持续高负荷运转下,温度会飙升至120℃以上,远超人类运动员体温(约37℃)。若没有陪跑员实时监测,可能引发电路短路甚至起火。

2. 算法“战术参谋”

动态决策支持:

松延动力战队在冲刺阶段,陪跑员通过平板电脑实时调整机器人步态参数:当遇到碎石路段时,将步频从每秒1.2步降至0.8步,步幅从40厘米扩展至60厘米,使能耗降低23%。

数据反哺机制:

机器人佩戴的12个传感器每秒采集2000组数据,陪跑员通过观察机器人姿态与算法预测的差异,为后续模型训练提供“人类视角”的修正建议。

3. 能量“移动充电宝”

续航生死战:

本次比赛要求机器人背负电池重量不得超过体重的15%(约5公斤),导致续航普遍不足15公里。陪跑员需在10公里、16公里处进行“闪电换电”,整个过程需在90秒内完成,否则机器人将被判罚时。

能源黑科技:

部分战队采用“固态电池+超级电容”混动方案,陪跑员需在换电时同步调节电容电压,避免机器人因电力波动而摔倒。

二、陪跑员的“尴尬”背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真实困境

1. 硬件极限:比人类脆弱100倍的“钢铁之躯”

关节脆弱性:

当前人形机器人膝关节扭矩密度仅为人类骨骼肌的1/5,在应对马拉松赛道的14个急转弯时,膝盖部位承受的侧向力高达1200N,远超实验室测试阈值。

材料瓶颈:

机器人“运动鞋”需同时满足防滑(摩擦系数>0.8)、轻量化(单只<300克)、耐磨损(可承受50万次弯折)三大条件,但现有碳纤维复合材料仅能兼顾其中两项。

2. 算法困局:从“学霸”到“路痴”的认知断层

地形误判:

在石板路与草地交界处,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地形准确率仅68%,远低于人类(99%)。某战队机器人因将“青苔石板”误判为“草地”,连续三次滑倒导致膝关节电机烧毁。

动态适应缺失:

雨后赛道湿滑度增加300%,但机器人步态模型仍按干燥路面参数运行,导致某机器人以15km/h速度冲进积水坑,直接触发“安全锁死”程序。

3. 当机器人开始“疼痛”

故障拟人化:

某机器人因过热发出类似人类呻吟的蜂鸣声,引发观众“是否应给予机器人人道关怀”的伦理争议。赛事组委会紧急规定:机器人故障时不得播放任何拟人化音效。

具体来看,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像一场接力赛,技术突破、量产落地与产业链协同三棒齐发,推动整个行业从实验室的“概念秀”走向现实生活的“生产力革命”。

一、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

技术突破的“考场”已经从实验室搬到了真实场景。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上,机器人不仅能跳舞、踢足球,还能在复杂地形中搬运重物、自主避障。这些看似酷炫的表演背后,是关节散热、环境感知、动态决策等核心技术的跨越式突破。

例如,参赛机器人的关节散热系统通过优化设计,能在连续奔跑时保持关键部件温度稳定,解决了长期制约机器人作业时长的“发热死机”难题。这就像智能手机从“板砖机”进化到智能机,技术成熟度逐渐能支撑实用化需求。

图: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占全球的35%(信息来源:国海证券)

二、大规模量产或不再是空谈

海外头部机器人企业在4月的一季度业绩电话会上明确表示,计划在2025年实现数千台量产,并计划未来五年将产能提升至百万级规模。

这种规模化野心背后,是供应链的快速成熟——例如通过复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电池、电机等技术,量产成本已从早期的“豪车价”压缩至普通家用车水平。

国内方面,广东省4月中旬举行了《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透露,广东将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工作,征集发布典型应用场景。

广东省去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0%,从螺丝钉到传感器都能本地化生产,形成“一小时供应链圈”。这种产业集聚效应,让机器人制造像搭积木一样便捷,加速了技术到产品的转化。

三、人形机器人从“能用”到“好用”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应用场景正在从“替代人力”升级为“创造价值”。运动会上展示的搬运、装配等技能已进入汽车工厂试点,单台机器人可替代3-5名工人,回本周期缩短至两年。而广东的医院、商场里,机器人开始承担消毒、导诊等任务,甚至能通过软件升级“解锁”新技能。

这种“硬件+软件”的迭代模式,让机器人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系统更新不断增值。数据显示,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从今年的53亿元猛增至2029年的750亿元,企业和资本用真金白银投下了对行业未来的信任票。

图:人形机器人各等级主要应用场景和规模预期(信息来源:中信建投)

人类体育竞技突破身体极限,机器人运动会挑战性能极限

人类体育竞技活动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不断挑战和突破,那么机器人运动会是在不断挑战机器人机械结构、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性能的极限。

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旨在通过机器人的多种竞技赛项,集中展示、检验机器人最新成果,持续带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光学、传感、材料等多学科的技术进步,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推动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可以预想,今年的短跑冠军有可能化身为首先冲入火场的消防队员,今年的足球冠军队有可能是未来生产线上协同工作的工作班子。

大众·半岛新闻综合自人民网、金融界、新京报、千龙网、科普中国等

相关文章
  •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评测】电视,这个陪伴人类近百年的“老朋友”,早已在技术和市场上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近几年,电视市场竞争激烈,一款电视想要成为全球消费者追捧的爆款难上加难。但海信U7系列却做到了,它畅销全球75国,无疑是电视界的“闭眼买爆款王”。究竟是什么让海信U7系列如此受青睐?带着满满的期
  •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科颌面外科陈安威、王涛、韩亦冰及住院医师团队,运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口腔骨手术机器人联合精准定位3D打印颌骨导板成功为一例口腔颌骨肿瘤患者施行下颌骨截骨与下颌骨重建手术,目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手术机器人联合精准定位3D打印颌骨导板在颌骨截骨与重建领域迈上了
  • 我们经常开玩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样才能看到机器人的真实水平机器人运动会是在不断挑战机器人机械结构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性能的极限前不久,一场在北京市举办的特殊比赛,吸引了众多网友目光。有网友惊叹:“电影里都没演过的场景,竟然被我看到了。”比赛期间,众多网友带着好奇参与了“机器人马拉松”的热门话题
  • 4月24日,在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启动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河北日报记者 李 畅摄当机器人走进生产车间,生产效率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在雄安百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答案是:提升2倍以上。雄安百信是一家为数字经济提供算力硬件设备的供应商,主要提供以服务器为主的自主可控产品,于
  • 近日,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果带队,赴上海、江苏实地走访部分医药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药物创新、医药生产数智化转型等开展调研。黄果强调,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数智化赋能,加快发展医药新质生产力。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推进科技创新与医药产业创新深入融合,支持和鼓励研发端利用AI辅助药物设计、生产端构建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