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写稿学习古文物知识 他,为采访跑到郑州……——访《颍淮之光》部分作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10:21:00    

为把采访对象写“活”,向他学习专业知识;为采访到豫剧大师本人,奔赴异地;为求证细节,烈日下寻访……脱胎于《颍州晚报·文艺百年》栏目的《颍淮之光》一书一经出版便引发阜阳文艺界的关注,记者对话了部分作者,听他们讲述采写过程中的经历。


  常法秀:要达到“我熟悉,我佩服,我热爱,我必须写”的地步  

  “想把人物写‘活’,你得先成为他的‘学生’,学习他工作的专业知识,深入观察他在工作中的状态,达到‘我熟悉,我佩服,我热爱,我必须写’的地步。《国家文博研究馆员、著名文博学家:韩自强》一文的作者常法秀说。  

  今年93岁的常法秀,是一位离休老新闻工作者。1949年参加工作的她,1951年到阜阳日报社工作,直至离休。  

  常法秀采写的人物之一,是国家文博研究员、著名文博专家、原阜阳市博物馆馆长韩自强。  

  常法秀与韩自强相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常法秀到北京出差,无意间遇到了韩自强。在韩自强居住的一间七八平方米小屋里,她看到了不少阜阳出土的汉简。当时韩自强在进行保护性清理,并试图把汉简上的内容“破解”出来。原来,阜阳汉简出土后,被送到国家文物局,并从阜阳抽调一批文物工作者到北京帮助整理,其中就包括韩自强。  

  “韩自强有三个子女,他一人在北京坚守,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当时就决定,要好好采访一下他。”常法秀说。  

  在京工作10年,韩自强完成任务,回到阜阳。常法秀听闻后,立即对他进行了采访。  

  常法秀说,采访中一个比较大的难点就是,韩自强研究的古文物专业性比较强。“想写好他,自己也得懂一点文物方面的知识。”于是,她在采访中,请韩自强一遍遍讲解古文物知识,像学生一样做好“随堂笔记”,回去后再学习。写好的采访稿也请韩自强一一把关。  

  1987年,常法秀采写韩自强的通讯报道,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时的文稿是4000多字。她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后来采访内容,文字达到8000多字,发表在《颍州晚报·文艺百年》栏目,做到了内容详实、人物故事鲜活,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韩光:驱车到郑州采访豫剧大师  

  《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现代戏奠基人:高洁》一文的作者韩光,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美协会员。他所采写的人物,是豫剧《朝阳沟》中“拴保娘”的扮演者高洁。  

  高洁,1934年生于界首,1岁时随家人迁往临泉县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现代戏奠基人之一。  

  2021年,接到采写高洁的任务,刚开始韩光也是比较迷茫。“我了解很多她在艺术上的成就,但关于她的人生经历等资料不成系统,如果能找到她本人采访就好了。”  

  韩光辗转找到居住在合肥的原临泉梆剧团一位负责人,通过其了解到高洁定居在郑州。  

  与高洁联系后,韩光当即就和另外几位老同志一道,驱车前往郑州,对高洁进行了深入采访。采访过程中,高洁回忆起了在临泉生活的美好时光。高洁的丈夫也是临泉人,讲述了他和高洁相识相爱的点点滴滴。  

  “找到她当面采访后,写出的人物形象很丰满,作品出来后觉得这一路辛苦都值了。”韩光说。  


  常玉坤:采访五个月,修改二十五稿  

  《正气启家 德艺育人》一文的作者常玉坤,今年73岁,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省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常玉坤的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著名画家叶延昶先生。他还记得,当时为了写这篇稿件,他找到当年与叶延昶一起在大院生活过的侄子——86岁的叶维武,进行了20多次的采访。  

  随后,常玉坤还与叶维武三次赴一职高(原四临中)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原四临中学子99岁的杨立身、96岁的张修业共同制作了“四临中校园旧址鸟瞰图”,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情况。  

  除此之外,常玉坤还为《颍州晚报·文艺百年》专栏写了多篇稿件,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2022年6月接到写皖北著名教育家胡乐菁的邀约。当时,得知胡乐菁两个女儿还健在,常玉坤辗转找到胡乐菁大女儿——原五中退休数学教师胡绍明,还联系上胡乐菁远在国外的小女儿胡绍光。向两人了解了胡乐菁的生平等情况,还多次登门找图片资料,整理胡乐菁留下的书籍、笔记等。


  常玉坤还告诉记者,他在采访中了解到,阜阳三中新校区有一条“乐菁路”。他当即骑自行车去寻访。绕着校园转了两圈没找到,打听后才知道这条路是在校内。后来,联系到学校工作人员后才得以拍下“乐菁路”的路标照片,核实了这一情况。当时,由于天气炎热,往返20余里,回到家时常玉坤头晕脑涨、心跳加快。“喝了两杯茶,休息了好长时间才慢慢缓过来。”


  “为了写一个人物,前后采访5个月,修改25稿。”常玉坤回忆,由于了解到的胡乐菁的事迹较多,他刚开始的文稿写了1.8万字,由于版面有限,最后在报纸上呈现出来近9000字。



  张华东:为收集资料多方求索  

  “我与‘文艺百年’栏目特邀主持人王秋生先生合作采写了张贞一这个人物。为了收集他的相关资料,可以说花费了不少心力。《腕底丹青灿云霞 沉珠埋玉到几时》一文作者张华东,提及当初的采访经历感慨道。

  张华东,今年62岁,现为阜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而他所采写的张贞一,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阜阳籍画家,也是安徽“画坛五老”之一,于1985年去世。  

  “张贞一虽是阜阳人,但主要生活、工作地在芜湖,要了解他的经历,最好能找到他的亲朋好友。”张华东说。  

  张华东听说张贞一的弟弟曾在阜阳三中教过书,但查询档案发现,对方早已退休多年,没人能说清其及家人在哪。此后,他又委托芜湖的书画界朋友寻找张贞一的家人,也没有结果……采访线索一度中断。

  为完成采访任务,王秋生、张华东没有放弃,两人扩大搜索面,从张贞一曾在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工作过这一线索,查询相关资料,以及从张贞一的学生回忆录中获取了一部分资料。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秋生找到张贞一在阜阳的一位熟人(时年98岁),向他了解了与张贞一交往的点点滴滴,收集到的资料就渐趋完整,最终完成了稿件。

全媒体记者 储继明 通讯员 马晴晴 文/摄

相关文章
  • 从昔日的“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曾经的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70余年的辉煌历程,是亿万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壮丽篇章。在这条波澜壮阔的征程中,劳动创造始终是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回望历史,新中国的“创业
  • 除政策“先行先试”,随着深港跨城消费额度及频次不断增加,深圳如何推动离境退税备受关注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编辑 | 苏琦随着旨在扩大国内需求的离境退税政策不断落地实施,地方层面的配套政策亦不断出现。4月27日,继国家商务部等六部门下发相关通知后,深圳市四部门亦发布公告称:该市将在全国范围内率
  • 新华社巴库4月21日电 高端访谈丨“阿中关系正在不断向前发展”——访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新华社记者钟忠“建立在古老历史和良好传统基础上的阿中关系正在不断向前发展。”即将对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说,“相信即将到来的访问必将使阿中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阿利耶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采访时
  •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倩 实习生 于记兆 文/图)为方便市民去樱桃沟游玩、采摘,郑州公交集团将于4月26至6月1日开通两条“樱桃沟专线”,在周末及节假日运营,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两条“樱桃沟专线”,一条从碧沙岗西门发车,途经嵩山路、郑密路、凤栖路,临时停靠点:嵩山路绿城广场
  • 第30个世界读书日期间, 由党建读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读先锋,学榜样——‘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讲读征文活动启动仪式”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该活动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家充满童趣的美文故事“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学习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郭兰英、申纪兰、李培斌等先锋人物在共和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