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14岁的小雨在QQ上收到陌生人信息:“急招线上客服助理,发一条短信1元,日结150元!”他心动之下用自己和父母的手机号群发了几十条“快递到件,请回电……”的短信,直到不安感涌上心头才停止操作。同一时间,15岁的小张在游戏群看到“打1小时电话赚120元”的广告,借来同学电话卡后,却沦为电诈分子的“人体手机接口”——手持平板视频通话,按指令拨号,全程沉默如工具。
令人揪心的是,此类事件非孤例。据北京市反诈中心统计,今年暑期已发现多名11至17岁学生被诱骗参与电诈活动,最小受害者仅11岁,案件呈全国蔓延趋势。
“高薪”诱饵,精心编织的三重陷阱。首当其冲的是利益诱惑。以“发1条短信1元”“1小时120元”等远超市场价的报酬制造认知落差,利用学生缺乏收入来源的焦虑感;技术伪装让学生难辨。要求下载专用软件、提供“视频教程”,用看似专业的流程掩盖非法本质。案中诈骗分子甚至指挥他用平板全程视频监控操作,营造“正规客服”假象;更隐蔽的是,学生往往沦为诈骗“二传手”而非直接行骗者。他们被安排群发诱导短信、架设通信设备,处于犯罪边缘环节,不易察觉风险。殊不知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滥用实名电话卡协助诈骗即构成违法,从受害者蜕变为“帮凶”仅一步之遥。
防线失守,谁该为孩子的人生“漏洞”补位?仔细观察分析,学生陷入骗局背后,是多重防护机制的失效。未成年人存在认知短板,对“高薪兼职”缺乏基本质疑,难以抗得住诱惑。一起案件中,诈骗分子以“零基础可接单,日入百元”诱骗学生购买563元/月的绘画课程,付费后即遭拉黑,暴露出青少年对劳动报酬合理性的无知;学生暑期脱离校园管理,家庭沟通不足,形成监管真空。骗子潜伏QQ群、兼职App等学生聚集平台精准撒网,而父母常因忙于工作忽视孩子的异常动态;更关键的是,多数学生法律意识淡漠,未意识到即便未直接骗钱,提供通信设备、发送引流信息也属违法。在近期查获的案例中,一名高中生被诱骗发送诈骗短信后,电话卡遭永久冻结,信用记录蒙上污点。这看似“无害”的兼职,实则改写人生轨迹。
筑牢防火墙,让社会实践回归安全轨道。学生暑期接触社会,适当涉入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无可厚非。但涉足网络经营相关利益环节,尤其要警惕“高薪兼职”诱惑力背后的陷阱。努力做到,不轻信网络“轻松赚大钱”信息(如押证件、预缴费的兼职);不触碰任何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群发短信/链接的“工作”;遇可疑情况不沉默,立即向家长、老师或110求助。家长需主动开展“场景化”反诈教育,结合典型案例,讲解诈骗话术特征;定期检查孩子电子设备,关注异常通话记录。学校应将反诈纳入暑期安全教育,联合警方开展“模拟诈骗演练”,强化学生辨别力。同时,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清理QQ群、兼职网站中的涉诈广告,建立“青少年模式”下的求职信息审核机制;通信部门可对未成年人电话卡设置短信频次限制,触发异常自动预警;政府需简化学生维权渠道,如开通暑期工劳动仲裁绿色通道,打击黑中介乱象。
社会实践本是青少年成长的阶梯,若因安全防线溃堤使其沦为犯罪垫脚石,将是全社会的失职。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劳动,当每份青春热情不被阴暗收割,暑期兼职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级坚实台阶,而非坠入法网的致命陷阱。(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