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旬阳市赵湾镇的烤烟产业版图上,人大代表的带头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己干”,更延伸到“领着干”“帮着干”的深层实践中。
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马蹄沟村的烟农——市镇两级人大代表田道虎就组织烟农已经背着药箱走进了烤烟地块。“这阵子的烟叶得趁早晚凉快做防虫工作,正午的太阳能把人晒晕。”他一边说着,一边有条不紊地给烟叶上药,他弓着背往田埂挪,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往下淌。
在金元村二组烟田旁的烤房外,镇人大代表刘呈相正和几个村民在一起编烟叶。他们的手指被烟叶汁液染成了黄褐色,额头上的汗珠滴在编织的竹竿上,一会儿就蒸发成一片淡白色。“今年,我种了50亩的烤烟,天势好的话这片烟田收成不错,家里的开销够了,还能添台新农机,剩余的钱存到银行。”刘呈相说。
从育苗时的拌基质、装盘,到采收时的分拣、烘烤,烟苗像个“金娃娃”,需要我们日夜照料。眼下,高温天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我们丰收的希望。在烤烟千亩大村——王庄村,6名市镇人大代表,栽烟的就有3户,成片的烤田像绿色的绸带镶嵌在“上下坪”的土地上,镇人大代表李世发正蹲在地里除草。“太阳越毒,草越疯长,不除干净,烤烟就被抢了养分。”李堂英戴着草帽,脖子上搭着湿透的毛巾。我这片烟田有40亩,已开烤第一炉,成色不错,今年又丰收了。纪大均代表和其他农户一样,每天天不亮就到烟田,采摘烟叶,下午进炉子。中午休息时间,还要指导其他烟农烤烟。他就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着这片绿,高温也好,风雨也罢,只要烟叶成熟的好,日子就有盼头。
从技术传帮带的“暖心服务”,到破解难题的“硬核担当”,赵湾镇的人大代表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把“带头作用”写在田间地头,更写进了群众的心坎里。他们就像产业振兴路上的“领头雁”,用实干破解“等靠要”的惰性,用担当点燃“闯干拼”的热情,让烤烟这棵“致富苗”在更多农户的田垄上扎下深根,也让“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承诺在产业振兴的热潮中愈发清晰。
作者:刘家群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