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多篇妇产科领域的论文被曝光存在“男女不分”的情况,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疾病中出现男性病例。不久前,国际性科技期刊《Nature(自然)》重磅发布一篇题为《独家:这些大学被撤回的科学论文最多》的文章。该篇调查显示,在过去十年发表的5000多万篇文章中,约4万篇被撤稿,而中国医院的撤稿率高于大学的撤稿率。
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学术不端?对撤稿到底该如何评价?这背后透露着什么?一系列的问题让人深思。对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医院科研处、期刊编辑、科研人员等多方人士,了解详情。

图/视觉中国
撤稿:是学术不端还是不严谨?
“论文被撤稿,近年来越来越常见。”某国际期刊编辑部主任、某医院检验科教授叶修(化名)对记者说。他强调,撤稿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纠错的“负责任撤稿”,另一类则是触及红线的学术不端,或是抄袭、或是无中生有的伪造。
这两种行为引起的后果也完全不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学术规范办公室主任蔡佩娥表示,一篇论文受到质疑,通过深入调查、客观区分“学术疏漏”还是“学术不端”,是十分必要的。以原始实验记录为例,对于有争议的论文,该院学术规范办公室会组织5名至7名领域内的权威专家背对背评审,重点核查实验记录完整性:“在某些论文图片争议中,有部分论文实验结论可靠、无作假动机,并能提供完整原始数据。团队与期刊沟通后发表了勘误,最终认定论文为‘学术不严谨’,而非‘学术不端’。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既保全了科研结论,又守住了学术声誉。学术规范的目的是纠错,而非简单惩罚。”
蔡佩娥提醒,论文部分数据被质疑、引发学术界的探讨,本来是很好的机制。但部分国内的自媒体利用论文图片误用等情况制造舆情、恶意夸大,掀起轩然大波,忽视对论文科学性的探讨,煽动公众对科学家加以抹黑,不仅赚取流量,甚至逼迫科学家或单位与其合作,必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设“论文门诊” 受访者供图
深究:如何从源头规范学术研究?
一旦被发现是主观造假、学术不端,个人和团队甚至国家声誉往往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此前,日本学者小保方晴子因STAP细胞论文造假被《Nature》撤稿,导师团队声誉尽毁。
叶修指出,中国正进入学术不端“严查期”,仅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的科研诚信案件已达百余起。2024年2月,我国也首次启动全国性论文撤稿审查,要求高校提交过去三年的撤稿清单,并调查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明确惩罚措施,包括减薪、取消奖金、降职等,并强调第一通讯作者的责任。他透露,医院已要求科室对问题论文启动内部调查,撤销涉假荣誉,严重者全院通报,而且“未来监管只会更严格”。可见,国家自上到下逐渐重视学术规范。
但是,只有惩罚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从源头上切断学术不端的行为?据了解,目前医院的医学研究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研究生做实验,导师负责课题指导、论文写作。针对“导师难察学生实验细节”的痛点,叶修呼吁,强化原始数据管理,“每个实验步骤都需记录时间、设备、条件,甚至拍照存档”。这一做法不仅能自证清白,更能倒逼研究规范性。
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周泉告诉记者,自己带学生时主要研究细胞、动物和人群,研究时主要关注方法、背景和实验的结果。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会要求学生提供原始的真实数据,自己再进行一轮分析,并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记者也发现,广东部分医院已经引进了图文查重系统以应对学术造假。蔡佩娥介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2020年作出了重大决定,率先引入两套系统:国际权威文字查重工具iThenticate和AI图像查重系统Proofig。后者可识别经旋转、拉伸处理的重复图像,即使人眼难以察觉。“如果文字重复超过25%,论文会被打回;若图片重复,作者需向办公室解释,‘自证清白’。”蔡佩娥说。
据介绍,2020年,该院还首创“论文投稿登记”的流程。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和研究生要发表科研成果,需要先在系统登记、经文字和图片查重合格后才允许投稿。可以说,医院构建科研诚信“双保险”体系,从文字查重到AI图像筛查,这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学术革命。
期望:建立学术规范机构及条例
高校附属医院的医生若想晋升职称,科研是“必修课”。有人坦言:“没有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自然’)、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晋升很难。一年没中,两年没中,后面就会越来越难。”
尽管国家推行“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改革,但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晋升副主任医师仍需SCI论文硬指标。论文是硬指标,但能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却相对较少。记者查阅2024年国自然审批资助项目数据,发现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的大致中标率为11.437%,这意味着大部分人都没有中标。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部门推行“论文门诊”制度,每周五由专家指导临床问题导向的科研设计。同时,每年组织一对一申报辅导,重点支持填补学科空白、具备转化潜力的课题。
“我们也建议,全国的医疗机构(都)设立独立学术规范办公室,建立争议缓冲机制。”蔡佩娥表示,办公室可以作为第三方,协调作者和编辑之间对于论文的不同意见。同时,她也强调,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学术规范的条规,明确学术不端追溯期限。像哈佛大学有自己的学术规范和条例,只要论文发表超过七年,就不可以追究其真实性问题:“我们可以拿出中国学术法律条例来解释,推动建立符合中国科研特点的期刊沟通规则。”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科研部主任林桂平也向记者表示,国家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其中人才分类评价是核心要素:“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医疗卫生领域强化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建立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教学等要素的多维体系,允许以技术专利、临床案例等作为人才评价依据。医院(应该)根据人才教育背景、能力和潜力,对年轻人才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育,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而非要求所有医生去做基础研究、发论文、申请基金。”
文|记者 张华 朱嘉乐 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