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如何理解盗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1 02:21:53    

在刑法中,"盗用"一词通常指的是非法使用他人身份信息的行为。具体来说,盗用他人身份信息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

使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进行活动。

冒用他人身份:

在本人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社会或法律活动。

盗用他人名义:

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名义进行经济或其他社会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盗用他人身份信息,尤其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可能构成以下罪名:

盗用身份证件罪: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真实身份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或盗用他人的身份证件,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冒名顶替罪:盗用或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等,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的行为,如果情节轻微,可能只构成民事侵权,而不构成刑事犯罪。

相关文章
  • 近期,一些自媒体账号违反《互联网军事信息传播管理办法》,违规发布涉军信息,误导公众认知,损害军队形象,社会影响恶劣。军地职能部门依法依规处置了一批网上违法违规信息及自媒体账号,现遴选通报有关典型案例。一、冒充官方账号。网络账号“南部卫士”、“联参智库服务”、“联勤保障”等与军队单位开办的网络账号雷同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 这份新规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
  • 南京市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2025年第8期) ,详见附件。南京市江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2025年第8期).xlsx
  •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6月,网络谣言主要聚焦社会热点、灾情事故、伪科普等领域,造谣者通过移花接木、AI生成、伪科学包装等手段虚构或夸大事实,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相关部门迅速响应,通过权威信息发布、跨部门联动执法等举措依法惩治造谣传谣行为,持续筑牢网络空间清朗防线。社会热点类谣言扰乱秩
  • 当地时间6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布一个网址,宣布“金卡”网站上线。特朗普称,注册“金卡”的等待名单现已在这个新公布的网站上开放。当地时间2月25日,特朗普在白宫对媒体称,他打算出售定价500万美元的美国“金卡”,目标人群是富有的移民。据他称,这种“金卡”不会直接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