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如何理解盗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1 02:21:53    

在刑法中,"盗用"一词通常指的是非法使用他人身份信息的行为。具体来说,盗用他人身份信息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盗用他人身份证件:

使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进行活动。

冒用他人身份:

在本人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社会或法律活动。

盗用他人名义:

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名义进行经济或其他社会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盗用他人身份信息,尤其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可能构成以下罪名:

盗用身份证件罪: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真实身份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或盗用他人的身份证件,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冒名顶替罪:盗用或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等,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的行为,如果情节轻微,可能只构成民事侵权,而不构成刑事犯罪。

相关文章
  • 车况信息不透明是二手车乱象的根源。壮大二手车市场,关键在信息透明。要推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用好技术手段,保障车况数据真实性,不断创新检测手段。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汽车领域信息共享,支持第三方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发展,促进二手车放心便利交易。完
  • 今年是人民海军成立76周年南部战区海军定于近期组织舰艇开放活动海南舰、五指山舰要和家乡人民“舰”面啦海南舰地址:海南省澄迈县马村散货码头(接驳车乘坐地点:老城镇金马大道与南一环路交界处北延线100米停车场)开放时间4月24日09:00—12:004月25日、26日09:00—12:0015:00—1
  • 近期,个别网民假借社会热点事件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或自编自导自演、无中生有炮制虚假案件,以此吸粉引流、非法牟利。相关行为扰乱网络空间秩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不仅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始终保持对网络谣言的严打高压态势,坚决遏制网络
  • “考虑到事情紧急而且影响巨大,我们已于11日在加州联邦地区法院提交了诉讼。我们起诉是为了所有受影响的留学生,而不仅仅是充当原告的几位。”本案受委托的负责律师、德恒律师事务所硅谷办公室的负责人朱可亮对澎湃新闻说。朱可亮在美国已经执业二十多年,在2020年曾参与对特朗普政府提起的诉讼,并最终成功阻止了微
  • 扫码领“五险一金补贴”?提示社保“异常”速办?假的!近日,有部分群众反映收到了领取“五险一金补贴”的通知。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从未面向普通群众发放过所谓的“五险一金补贴”,所谓通知为不实信息且涉嫌诈骗,千万别信!通知声称,按照人社部相关规定,凡入职满一个月,并按照国家规定正常缴纳五险一金